1.作業場所粉塵濃度的測定。
為了了解作業場所粉塵的平均濃度和不同位置的粉塵濃度而進行的測定。
2.作業者個人暴露濃度的觀定
為了了解生產工人全工班時間內接觸的粉塵的平均濃度,把個體粉塵采樣器掛在工人身上接近呼吸位置處,進行一個工作班的連續采塵。求得粉塵的平均濃度。
3.通風管道中粉塵濃度的測定
為了得到設計除塵裝置所需的資料或評價除塵裝置的效果,對通風管道中粉塵濃度進行的測定。
在上述一、二項測定中,為了確切地了解粉塵濃度和塵肺病發病的關系,根據塵粒在肺部的沉積狀況,一些發達國家同時采用了總粉塵濃度及呼吸性粉塵的濃度以評價作業場所粉塵的危害狀況。目前各國各類呼吸性粉塵測定儀及兩級(呼吸性粉塵及總粉塵)質量采樣儀都是按照各自的標準進行設計和標定的。
在總粉塵濃度的測定方面,我國衛生標準的規定是用一般敞口的采樣器采集到的一定時間懸浮在空氣中的全部固體微粒。但是近年來國外對于總粉塵(或總粉塵濃度)的定義有進一步的提法。
日本在1982年公布的容許濃度勸告中對總粉塵解釋如下:“捕集器入口流速為0.5~0.8m/s,所捕集的粉塵稱總粉塵”這是按當前常用的敞開式采樣器確定的。一般說來它可以采集到100μm以下的粒子。但是個體采樣儀的入口都不是敞開式的,其采樣流量為1~3l/min,因此不能將全部懸浮粒子捕集進去。標準組織(ISO)1983年第8次修訂總粉塵測定標準中規定:“總粉塵定義為1~3m/s入口速度所捕集到的塵粒”。“在靜止空氣中選用入口直徑為2~10mm的采樣器,能收集空氣動力直徑達30μm的塵粒”。當前人們越來越注意那些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塵粒,即能進入人的鼻腔、口腔內的粒子為總粉塵。1982年英國職業醫學會和聯邦德國埃森實驗室在發塵風道內用模型人頭進行人鼻和口吸入效率的實驗結果發現大于30μm的粒子的吸人效率有50%。另外對采集總粉塵濃度采樣器的入口部的設計也提出了要求。上已有用可吸入性粉塵代替總粉塵的趨勢。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食品機械設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食品機械設備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食品機械設備網freeeleccircuit.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食品機械設備網freeeleccircuit.com)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