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外鮮食椰子的需求量呈指數級增長。鮮食椰子整果銷售是當前鮮食椰子的主要消費形式之一,通常在采摘后不經過任何處理而直接進入市場銷售。鮮食椰子整果在室溫貯藏和銷售過程中,其液體胚乳(椰子水)品質下降迅速,食用商品屬性明顯降低,相關機制尚不清楚。研究其變化機理,對于其貯運和銷售非常迫切和必要。近日,中國熱科院椰子所在鮮食椰子整果采后品質變化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進展一)椰子水是鮮食椰子的主要食用部位,是沒有細胞結構的液體組織。固體胚乳(椰肉)作為唯一與椰子水直接相連的細胞組織結構,其品質的變化必然對椰子水產生影響,因此采用計算機斷層掃描、轉錄組和代謝組技術分析了鮮食椰子整果貯藏過程中椰肉的變化。結果顯示,在貯藏過程中椰肉厚度增加,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升高,還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轉錄組和代謝組聯合分析揭示了這些變化主要與參與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質代謝的基因的轉錄水平以及特定代謝產物有關。該結果為鮮食椰子整果的采后貯藏提供參考。
(進展二)奇異長喙殼菌(Ceratocystis paradoxa)是鮮食椰子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采用廣泛靶向代謝組、電子舌和電子鼻技術分析了C. paradoxa以不同方式侵染鮮食椰子整果對椰子水品質的影響。當C. paradoxa僅侵染至外果皮和中果皮尚未侵染至胚乳時,椰子水的外觀質量、代謝組結果和電子舌感官結果與未侵染的樣品差異不大。當C. paradoxa侵染至胚乳時,椰子水的品質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椰子水中生成了許多令人不愉快的物質,此時苦味、咸味、澀味回味和苦味回味等滋味指標顯著升高,與長鏈烷烴、氫化物、甲烷和有機硫化物等氣味相關的
傳感器的響應值升高,通路富集分析結果顯示這些變化可能主要與碳水化合物途徑和次生代謝途徑相關。該結果為深入了解C. paradoxa侵染鮮食椰子對椰子水品質的影響提供參考。
(進展三)采用近紅外光譜結合化學計量學方法建立了快速分析椰子水品質指標的模型,并基于鮮食椰子整果貯藏時間、品種和成熟度建立了椰子水的快速鑒別模型。首先對不同來源椰子的椰子水進行近紅外光譜的掃描,然后利用化學計量學方法對椰子水的品質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偏最小二乘回歸(PLSR)方法建立的還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的預測模型優于可溶性固形物和pH等的模型,殘差預測偏差(RPD)值范圍為1.54到1.83;通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不同貯藏時間、品種和成熟度的椰子水的分類正確率都在95%以上,有效地區分了不同來源的椰子水樣品。該結果為椰子水的質量評價和控制提供參考。
系列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是華中農業大學/中國熱科院椰子所在讀博士生沈曉君,第一完成單位為中國熱科院椰子所。進展一以“Molecular mechanism of quality changes in solid endosperm of tender coconut during postharvest storage based on transcriptome and metabolome”發表于《Food Chemistry》,中國熱科院椰子所楊耀東研究員和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陳福生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進展二以“Widely targeted metabolomics combined with E-tongue and E-nose reveal dynamic changes of tender coconut water in responses to the infection of Ceratocystis paradoxa”發表于《Food Chemistry》,中國熱科院椰子所牛曉慶副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進展三以“Potential of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 for efficient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postharvest storage time, cultivar and maturity in coconut water”發表于《Foods》,海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云永歡副教授和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陳福生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了海南省重大科技計劃、海南省院士創新平臺專項、海南省院士團隊創新中心等支持。【
論文1】【
論文2】【
論文3】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