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土壇酸菜”事件還沒有過去,腳踩酸豆角緊跟著被爆了出來,不少網友表示“這下不光是老壇酸菜面吃不下去,螺螄粉也不敢吃了.......”事情一出,柳州螺螄粉協會和多家螺螄粉生產企業紛紛站出來辟謠,表示網傳信息并非當地生產制作的腌制酸豆角,螺螄粉中所用到的酸豆角也不是用腳踩制的。
食品安全始終是業內生產底線。在該事件中,柳州螺螄粉用于自證的一個立足點是腌制酸豆角生產工藝的不同。據悉,網傳信息中的酸豆角是直接采收原料后,放入同早前腌制酸菜差不多的土坑中加鹽進行干法腌制。為了讓酸豆角充分的吸收鹽,縮短腌制周期且更入味,用腳踩、反復踩就出現了,這樣的加工不免讓人大跌眼鏡——確實是夠“味”了。不過相比“315”曝光的光腳踩酸菜,這次被曝光的酸豆角起碼是隔著雨靴進行,似乎還能讓人稍感慰藉。然而,食品衛生安全并不是靠消費者放低要求來實現,還是要上游企業嚴格把控生產關鍵環節。
反觀柳州地區螺螄粉生產中用到的酸豆角,據介紹主要采用傳統濕法腌制工藝進行——新鮮豆角采收后需要進行篩選、清洗,再放入塑料容器或陶制容器中進行密封腌制,腌制期間工作人員要嚴格按照規定戴手套、戴口罩進行攪拌、撈取等操作,盡量避免污染容器內的腌制品。待腌制成熟后,酸豆角將經過分切、清洗、分揀、包裝后,發往各大螺螄粉加工廠。若這一加工中各個環節規范操作,大家對螺螄粉的信任似乎還是可以挽回的。
正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腌制品衛生安全最近一段時間正處在風口浪尖之上,隨著近兩天螺螄粉中用到的酸豆角受到熱議,已經有多家柳州地區的酸豆角生產實況相繼公布出來,還有企業通過新媒體平臺直接將酸豆角制作過程公開化、透明化,接受消費者的檢驗。
據相關披露信息,在柳州多個為螺螄粉企業供應食材的酸豆角加工廠中,各個容器依次整齊排序對酸豆角進行密封腌制,和我們所認為的腳踩之類的情況還是大有差異。筆者也注意到,在柳州螺螄粉加工所用到的酸豆角中,多次提到了在原料加工中的質檢和進入螺螄粉企業后的質量檢驗,并且在腌制之外的酸豆角加工環節還用到了自動化的
蔬菜清洗機、分切機、炒鍋、巴氏
殺菌機、金屬探測儀和各類檢驗檢測儀器等,酸豆角加工邁向現代化的同時,得到的成品也要各項參數達標方可上市銷售。大家若有時間,也可多多關注相關螺螄粉企業發布的信息,通過自己的眼睛一探究竟。
這兩年,柳州螺螄粉已經從“小米粉”發展為產值破百億的地方大產業,各項螺螄粉相關的生產標準、產品標準等正在緊鑼密鼓地編制審定中,螺螄粉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轉型脈絡大家也是有目共睹,我們期待、也希望這一產業能發揮帶頭作用,推動預包裝食品規范化、標準化發展。對于更廣闊的預包裝食品產業,在消費升級之下,我們也呼吁業內共守底線,不要試圖忽悠、蒙騙消費者,謀取一時之利,而要更多的從自身產品研發、改技提產、提質增效等方面出發,以放心、安全的產品回應消費市場,共創良好的食品消費環境,實現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