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六屆年會暨第十屆中美食品業高層論壇在湖北省武漢市拉開序幕。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能從1978年的472億元上升到2018年的12萬億元,與食品科技的創新發展息息相關。業內人員表示,未來我國食品行業還將展現出多種發展趨勢。那這又將為食品設備制造行業帶來哪些新的發展挑戰?
食品合成生物學發展
合成生物學是二十一世紀剛剛發展起來的學科,隨著合成生物學技術不斷走向成熟,復雜有機體的研制成為可能。如今,合成生物學在食品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入,今年大火的人造肉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國內已經多家企業和研究機構開始推出人造肉產品,部分人造肉上市企業的概念股持續上漲。
如今的市面上的人造肉多采用大豆、豌豆等蛋白進行生產,但植物蛋白肉存在著的豆腥味使其味道始終難以接近動物肉。根據科研人員介紹,通過分離、提取等設備或能使植物肉中將以乙醛類為主的腥味物質和植物蛋白分離。對此,相關設備制造商還需進一步增強設備的分離效率,使設備在分離腥味物質的同時,保留住產品中的蛋白質,從而解決人造肉的異味問題。
食品個性化制造
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帶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消費者對食品需求也在變得多樣化、個性化。對于生產企業而言,產品的柔性化生產成為新的需求。柔性生產主要是指依靠具有高度柔性的生產設備進行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方式。它能幫助企業進行產品生產的快速轉換,讓企業能夠快速適應市場需求,從而使產能得到進一步優化,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
設備制造商在生產設備的時候,也要注重提高設備的柔性生產能力。首先要優化設備的整體設計,增強設備零部件的精密度,使其在出現故障的時候能快速進行維修,恢復運行。其次,提升設備的靈活性和生產線的聯結能力,使設備之間能夠組成可動態組合生產線,減少生產企業的投資成本,縮短生產周期。
食品裝備智能制造
隨著“工業4.0”的到來,智能化已成為食品工業的升級趨勢之一。不少生產企業都開始著力于智能化工廠的構建。要想構建智能化工廠,勢必少不了智能化食品機械的支撐。對此,設備制造商要加深人工智能技術、互聯網技術等與設備的融和,使設備具有更高的自主生產、運行能力。
智能化設備能夠及時對生產中的各項數據進行記錄,為生產線的排產調整提供數據支撐。這些運行數據的積累還能幫助設備提高預測維護能力,從而降低設備故障率。除此之外,由于自動化水平的提高,能減少企業的人力成本,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防范食品安全問題。
小編結語:未來,生態效應、人口增長等都將為我國食品工業帶來新的發展趨勢,而作為食品工業支柱之一的設備制造業也將面臨新的挑戰。對此,相關設備制造商要順應發展潮流,緊抓住市場機遇,提升設備的智能化水平和柔性生產能力,從而推動食品工業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