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小麥、稻米等糧食安全,確保中國人的飯碗始終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至關重要。一方面節糧減損,緩解糧食穩產增產壓力,提高糧食供給能力,另一方面不斷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而加工設備升級改造、技術革新保障了糧食加工安全,驅動產業“蝶變”,實現糧食提檔升級。
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已連續多年超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但是糧食損失和浪費嚴重,情況不容樂觀。每年糧食儲藏、運輸、加工環節損失量達700億斤以上,做好消費前節糧減損工作對于構筑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保證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就糧食加工而言,節糧減損、節能降耗,不斷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成為重要著力點。
以小麥為例,小麥深加工制成各級別面粉,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率不高,大量副產物被直接丟棄或作為初級飼料,并沒有得到很好利用。還有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晶瑩剔透、光鮮亮麗的大米質量好,導致大米過度加工,既造成大米營養成分損失大,又使得拋光程序多,造成損失浪費嚴重。
日前,《關于珍惜糧食、反對浪費情況的調研報告》中提到,“要引導小麥、水稻等口糧適度加工,扭轉消費者以‘亮、白、精’為選擇標準的觀念”。與此同時,報告建議,采用先進加工技術、設備,提升稻殼米糠等綜合利用水平等措施切實提高加工轉化率,提高糧食加工出品率,對加工副產品“吃干榨凈”。
據了解,吉水縣烏江鎮的一大米加工企業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積極對原有
大米加工設備升級改造,引入年產量6萬噸的大米加工生產線,大米加工出品率和品質都有所提升。另外,該企業還將剩下的碎米、谷殼、油糠等大米加工副產物分別制成米酒、生物顆粒、壓榨米糠油和飼料,不但實現節糧減損,而且提升了綜合利用水平,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再如,京山米企不斷延伸糧食產業鏈,向后端深度開發橋米系列產品,包括米汁、米線、方便米飯等精深加工產品,同時對大米加工副產品“吃干榨凈”。例如從稻米的“下腳料”米糠中,采用先進的分子蒸餾物理工藝、技術精煉制取稻米油,再從精煉油脂的副產品中提取藥用原料,進一步制成藥品,可以說實現從“一粒米”到“一滴油”、“一片藥”的跨越升級。
隨著消費不斷升級,對于“新鮮、營養、健康、安全、好吃”的高品質大米的需求快速增長,加上在“適度加工,節糧減損”的倡導下,行業研發人員和企業共同聚焦糧油傳統產業跨越升級,如“‘六步鮮米精控技術’創新體系開發及產業化”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水稻圖像色差識別技術、低溫升碾米工藝等呵護稻米的新鮮品質。
保障小麥、稻米等重要糧食有效供應,是“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而保障糧食有效供應的前提是全力穩住糧食生產“基本盤”,牢牢把住糧食安全底線。而在小麥、稻米加工環節,要做好節糧減損、節能降耗工作,減少糧食加工過程中的損失浪費,通過加工設備升級改造、技術革新,不僅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糧食安全,還延伸了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