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肉不歡”是一部分人對于每日三餐的要求,各種豬肉、牛肉、羊肉等肉食被端上人們的餐桌,食用者在口舌的咀嚼中享受味蕾帶來的快樂。可是研究表明,食物傳染類疾病一直是傳染病的主要來源之一,常見的細菌性疾病往往在家禽肉類中發現,化學性疾病則通常與被污染的水產品有關。尤其是近年來反復爆發的豬瘟,對于我們這樣一個豬肉消費大國來說,豬瘟引發豬肉市場價格的頻繁波動不僅造成了市場混亂,同時也給人們的健康安全帶來了一定隱患。因此,最大限度地預防、控制、凈化、消滅動物疫病,才能減少人畜共患傳染病的風險,保障公共衛生安全與人類健康。
近日,農業農村部起草了《動物檢疫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相關意見,足見我國對于動物檢疫的重視。《辦法(草案)》除總則和附則外,共分為8章43條,從檢疫申報、產地檢疫、屠宰檢疫、進入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的動物檢疫、獸醫、檢疫證章標志、監督管理、法律責任八個方面作了嚴格規定,要求動物檢疫應當遵循過程監管、風險控制、區域化和可追溯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同時注重各部門分工協作,加快建立動物檢疫管理信息化系統,實現動物檢疫信息的可追溯。這為全方位、多角度實現動物檢疫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我國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動物檢疫法律文獻——《秦律》。《秦律》規定,凡是進入秦國的車馬都要用火熏車衡、軛及駕車的皮帶,以防止其他諸侯國的車馬攜帶疾病進入秦國,這和如今的進出口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類似。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與進步,如今已經進入了醫療檢驗高度發達的21世紀,動物檢疫也已出現了流行病學方法、臨床診斷方法、病理學診斷方法、病原學診斷方法、免疫學診斷方法、生物技術診斷方法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檢驗出活體動物、動物產品乃至運輸工具是否攜帶病菌與傳染病因子,在源頭上就掐斷傳染病的傳播。
今年1月,農業農村部還印發了《國家動物疫病強制免疫指導意見(2022-2025年)》,《意見》按照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工作定位,對以雞、鴨、鵝、豬等人工飼養的禽類為代表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芻獸疫、布魯氏菌病、包蟲病等進行了強制免疫規定,這對維護養殖業發展安全、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大局具有重要意義。
動物檢疫工作的開展自然也離不開相關疫苗和儀器的支持。目前國家批準使用的有關疫苗有重組禽流感病毒(H5+H7)三價滅活疫苗、豬口蹄疫O型滅活疫苗、小反芻獸疫活疫苗等;儀器則涉及動物活體取樣器、免疫血液
離心機、熒光
顯微鏡、血紅蛋白儀等。這些疫苗和儀器也是開展動物檢疫工作需要關注的重點領域,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只有技術和設備都到位了,檢驗才能順利。
我國動物檢疫工作覆蓋了動物飼養、屠宰、經營、運輸、隔離等多個過程,包含了出售、運輸的生皮、原毛、絨、血液、角等多種產品,將防控、監測、監督等工作環節有效銜接,構建了從養殖到銷售的全鏈條閉環防控管理體系。此次《動物檢疫管理辦法》面向全社會征求意見,表明了我國筑牢動物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切實保障廣大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的決心。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