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植根于農業、壯大于工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是切實解決農村、農民、農業問題的有力途徑。做強做精做專農產品深加工,不僅需要業界進行更深入的實踐與探索,同時也應當對農產品深加工典型企業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技術加大宣傳和推廣。11月8日,“全國農產品深加工典型企業宣傳推廣活動暨瀘州市農產品投資貿易合作推介會”在四川省瀘州市舉行。此次活動的舉辦,旨在宣傳推廣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引導廣大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學習借鑒,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推動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壯大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此次活動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支持,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瀘州市人民政府、賽迪研究院主辦,瀘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承辦,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協辦。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堯斯丹,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董繼華,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羅莉,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馮錦花,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總工程師馬義生,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消費品工業研究所所長李博洋,瀘州市委副書記、市長余先河等相關部門領導、專家出席活動,來自山東、河北、廣西等地的地方工信部門、行業組織以及包括30家農產品深加工典型企業代表在內的70余家企業代表參會。瀘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李堂兵主持會議。
此次活動中,圍繞農產品深加工這一主題,院士、專家發表前瞻性的主旨演講,典型企業代表分享創新實踐、行業組織交流成功經驗,地方工信部門暢談高質量發展思路。大家群策群力,共謀農產品深加工高質量發展之路。
夯實基礎補齊短板 開辟農產品深加工新路徑
在此次活動中,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發表主旨演講,就如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做好農產品深加工的“下半場”,和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代表進行了深入交流。
何亞瓊指出,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是踐行“大食物觀”的現實需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農產品深加工能夠實現各類天然原料向食品的轉化,將我國糧食安全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將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特征和本質要求。發展農產品深加工,能夠有效提升農產品原料附加值,讓農民更多分享全產業鏈增值帶來的收益。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農產品深加工在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改善,促進上下游配套產業發展的同時,也能讓百姓就地就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是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途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農產品深加工在有效促進“一產”發展的同時,還可以拓展延伸,助力“三產”提升。
何亞瓊表示,當前,食品企業開展農產品深加工面臨重大機遇。一是國家政策支持,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原料資源豐富,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三是技術裝備持續優化,注入了全新的發展動能。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產品深加工產業要如何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落細?何亞瓊指出,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續增強原料保障能力。學習借鑒典型企業的先進經驗,加大育種技術研發,培育更多加工專用型農產品品種。要推進專用原料基地建設,提升優質原料供給保障能力。二是密切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要進一步建立和鞏固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機制,讓農民深度融入生產加工鏈條,分享更多加工增值收益。三是逐步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在加快裝備科技創新的同時,要促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食品工業深度融合,提高行業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四是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在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拓展農產品深加工新路徑的同時,還要借鑒典型企業的先進經驗,加強深加工副產物的綜合利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通過視頻發表了主題為“大食物觀與農產品加工”的主旨演講。孫寶國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大食物觀的核心是多元化,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味、營養、健康和文化需求。要樹立大食物觀,堅持風味健康雙導向,堅持食品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拓展食物來源渠道。要從土地資源拓展到國土資源,從農業領域拓展到高新技術領域,從國內拓展到國外。國內企業要做好精深加工,實現綜合利用。另一方面,食品研發、生產要堅持風味健康雙導向的理念。在孫寶國看來,風味與健康是“非零和博弈”,“三減”健康是目標,風味是保障。一是減鹽不減咸味。依靠科技創新實現減鹽不減咸味,如咸味肽減鹽可實現40%。減甜味。要研發蔗糖替代品,滿足特殊人群需求,如木糖醇、D—阿洛酮糖等。“未來,食品發展的方向是‘健康、美味、方便、實惠’。傳統食品現代化要先傳承再創新,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發展。”孫寶國如是說。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消費品工業研究所所長李博洋研究員介紹了生物制造前沿進展,展望了生物制造技術為農產品加工產業帶來的廣闊前景。他介紹,隨著基因檢測成本的大幅降低及基因編輯技術的快速發展,合成生物等先進生物制造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成為可能。合成生物制造技術等已廣泛應用于工程食品、大宗發酵、生物醫藥等領域。以葡萄糖生產為例,傳統生產方式只能通過擴產能來提升產量,未來生物制造方式可以主要通過提升生產效率來提升產量,有效突破擴大生產規模瓶頸,大幅降低成本,對現有生產方式形成顛覆性影響。
打造發展新動能 講好農產品深加工故事
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堯斯丹在致辭中指出,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四川作為消費省、農業大省、科教大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2021年底,四川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133.2億元,同比增長15.9%;2021年,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5661億元,位居全國第二,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增長,生豬和特色水果晚熟柑橘、芒果、檸檬、紅心獼猴桃等產量穩居全國第一;全省開設有農產品加工產業相關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數量逾50家,年均培養農產品加工產業相關學生1萬余人,全省農產品加工領域擁有省級以上科研平臺超40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78個。堯斯丹表示,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國家部委的指導下,農產品加工產業必將持續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為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貢獻重要力量。
瀘州市委副書記、市長余先河在致辭中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動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正逢其時。瀘州市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農產品深加工,大力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著力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加快構建質量安全、綠色生態、富有競爭力和瀘州特色的農產品體系,為四川“擦亮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作出積極貢獻。據介紹,近年來,瀘州市因地制宜推進農業“八大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取得長足發展。全市現有規模以上農產品深加工企業351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25家,逐步形成了以白酒制造、調味品制造、精制茶等為代表,糧油品加工、林竹加工、中藥材加工等產業競相發展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體系,白酒(食品)產業生態鏈已成為全市工業產業生態鏈“第一鏈”。
中國食品報社副社長盧興益作“守正創新做好典型宣傳 聚力賦能產業延伸優化”的發言。盧興益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植根于農業、壯大于工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是切實解決農村、農民、農業問題的有力途徑。他表示,做強做精做專農產品深加工,不僅需要業界進行更深入的實踐與探索,同時也應當對農產品深加工典型企業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技術加大宣傳和推廣。作為持續深耕食品領域38年的專業媒體,《中國食品報》有義務也有責任與各行業組織、地方政府、企業一道,共同推動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圍繞國家鄉村振興、健康中國、“雙碳”行動等頂層設計,報社借助全媒體矩陣,在報紙上策劃了“樹立大食物觀 做強大食業”“富鄉村 興產業 謀發展”等特色專欄,在報網上設置了“全國農產品深加工典型企業宣傳推廣”活動專頁,并匯集了有400多位多領域專家學者在內的“中食智庫”,為行業發展建言獻策。下一步,報社將充分利用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發揮自身的專業性和行業影響力優勢,挖特色、尋新意,繼續加大對農產品深加工典型企業的宣傳推廣,講好農產品深加工的精彩故事。
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任中榕代表協辦單位在發言中介紹了在農產品深加工之路上的實踐探索。任中榕表示,白酒行業具有天然的一二三產業聯動優勢。瀘州老窖致力于打造“龍頭企業帶動型”高粱產業路徑,實施“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將傳統的單一個體種植方式逐漸轉化為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立體生態產業,實現了經營模式標準化、高粱種植規模化、管理模式專業化。瀘州老窖緊緊圍繞 “建設區域都市現代農業高地”的發展要求,發揮龍頭企業和白酒產區帶動優勢,構建起健康、綠色的產業融合生態,助力鄉村振興。在第一產業方面,堅持有機純糧固態釀造,打造了百萬畝的川南糯紅高粱基地,帶動了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在第二產業方面,圍繞做強白酒配套產業做文章,建成了以白酒制造為主導的全產業鏈園區;在第三產業方面,依托地域特色推進酒旅融合項目,其中“高粱紅了”文化采風之旅,將旅游帶進鄉村田野、高粱基地,為鄉村振興增添新氣象。她表示,瀘州老窖將繼續探索農產品深加工優勢產業的先進做法,為鄉村振興和地方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夯實基礎做足“功課” 激發產業內生動力
此次活動中,地方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企業代表攜手共進,通過經驗交流、產品展示、專家分析等多種形式,宣傳和推廣農產品深加工典型企業在深加工領域的好經驗、好做法,為推動我國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群策群力。
在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過程中,涌現了一大批創新活躍度高、聯農帶農緊密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已超過8萬家。此次進行宣傳和推廣的30家全國農產品深加工典型企業均為該領域內知名企業,是引領和驅動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產業發展的“領頭雁”和新標桿。此次活動中,多家農產品深加工典型企業分享經驗、交流技術,企業因地制宜建立聯農帶農的創新合作機制,在農產品深加工過程中向營養健康、低碳循環靠攏。
構建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合作模式。金沙河集團有限公司、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雙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中糧(昌吉)糧油工業有限公司、香馳控股有限公司等企業通過訂單農業、產后返利、經營權入股等創新做法,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構建了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關系,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積極探索循環發展模式。益海嘉里(哈爾濱)糧油食品工業有限公司把“一粒水稻”做深做透,探索創立 “水稻循環經濟”全新產業模式,應用稻米油精煉技術,成功利用谷維素、植物甾醇等米糠油精煉副產品替代不可再生資源,同時將稻殼發電產生的稻殼灰制取白炭黑和活性炭。浙江天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農產品加工副產物如茶末、人參根須等為原料,對其中的功能成分進行綜合開發,提取物可應用于普通食品、保健食品等領域,對廢棄物資源的高值化再利用,大幅提高了農產品的綜合附加值。云南嘉華食品有限公司采用玫瑰花瓣作為鮮花餅的餡料,通過深加工極大豐富和拓展了食品原料的來源;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將被業內稱為“燙手山芋”的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糖蜜開發成新品。
應用高科技提升產品附加值。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將野生山杏仁加工成深受市場歡迎的植物蛋白飲料;陜西為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應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等新工藝,將一粒小花椒“吃干榨凈”,使花椒衍生產品的附加值較傳統產品有較大提升;天津春發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利用大量初級農產品甚至邊角料進行精深加工,生產咸味食品香精和復合調味料,為食品產業創新產品提供了風味支撐;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技術開發應用,推動上游魚糜產業發展,間接帶動漁民和農民增收;廣州酒家集團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做足“一顆蓮子”的文章,帶動蓮子產區種植業和加工業的發展。
來自山東、河北、廣西及云南等地的地方工信部門代表也爭相發言、互通有無,為推動地方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的發展開啟新的思路。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以螺螄粉為例,分享了如何堅持把品牌作為核心競爭力來抓,建立健全品牌建設和品牌保護機制體制,讓記得住鄉愁的食品,跑出工業“加速度”的故事。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介紹了如何抓好食品企業精深加工項目,以點帶面推動食品產業優化升級,提升行業精深加工能力的實踐之路。
來自多個食品領域的行業組織代表也積極分享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的實踐經驗。中國罐頭工業協會理事長劉有千談到,多年來,中國罐頭工業協會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和資源整合優勢,以企業為創新主體,推動“產學研用市政”相結合,加快了農產品深加工技術成果的有效轉化,推動并提高了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裝備水平,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罐頭工業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創新機制。初步估算,“十三五”期間,全產業鏈帶動農村人口就近就地就業1500余萬人,全產業實現農民增收約3000億元。下一步,中國罐頭工業協會將在全行業深入開展“罐頭行業品牌打造三年專項行動”,整合品牌資源,提升品牌層次,挖掘農產品精深加工文化價值,全方位立體式開展罐頭食品行業科普工作。
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理事長張金澤介紹,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積極發揮行業引領作用,努力開展系列工作,助力飲料企業開展農產品深加工工作的落實。在標準建設方面,針對農產品原料的飲料產品建立了系列標準,做好產業服務工作,深化農產品的利用價值。在產品研發上,協會倡導營養多元、飲料要成為營養素良好載體的發展理念,為健康中國建設服務,以果蔬、茶、咖啡、植物蛋白為原料的飲料產品得到更好地開發和發展,促進飲料企業到原料基地建廠。協會深入農產品原料產區,做好供需求方對接。張金澤表示,下一步,還將繼續推進飲料企業在農產品深加工上發力。
在此次活動中,讓人眼前一亮的是,主辦方在特別設置的特色農產品展示區,深加工農產品競相“綻放”,呈現出“營養、健康、美味”的特點。這些農產品深加工典型企業紛紛亮出了“看家”產品,如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國窖1573、安井福袋、周黑鴨、涪陵榨菜、好想你食品、金沙河掛面等,不一而足。從企業的展臺設置、視頻播放、宣傳展示中,也能夠充分感受到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的勃勃生機。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