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持秸稈飼料生產供應。利用國家糧改飼項目,對肉牛養殖場(戶)、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收儲使用全株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的進行補貼。各地可統籌依規利用中央農業生態資源保護秸稈綜合利用、農業產業發展糧改飼等資金對新建或改擴建容積在500立方米及以上的單體黃(青)貯窖,每立方米貯窖補助不高于30元;對新建或改擴建面積在500平方米及以上的單體干草棚,每平方米干草棚補助不高于150元;對單戶收貯秸稈黃(青)貯發酵飼料100噸以上的,每收貯1噸補貼不高于35元;對單戶收貯秸稈干飼料50噸以上的,每收貯1噸補貼不高于65元;每個縣(市、區)補助資金總額不超過800萬元。落實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將養殖場(戶)購置畜禽養殖機械、畜禽產品采集儲運設備、畜禽養殖廢棄物及病死畜禽處理設備、飼料(草)收獲加工運輸設備等農機裝備按規定納入補貼范圍,建立健全監管機制。
二、支持肉牛良種繁育。提升全省肉牛種源生產能力,省財政對新建的國家肉牛核心育種場每個給予一次性獎補200萬元,對新建的國家種公牛站每個給予一次性獎補300萬元。為肉牛養殖企業開通種公牛、基礎母牛引進的綠色通道,優先審批、優先檢測。省財政對從國外引進符合農業農村部標準的種公牛,每頭補助10000元;對從國外引進符合農業農村部標準的基礎母牛,規模超過50頭的,每頭補助3000元,單個主體補助不超過500萬元;對從省外新引進基礎母牛,規模超過50頭的,按照“見犢補母”的原則,每頭母牛每產1犢補助350元,最多補助不超過3胎,單個主體補助不超過200萬元。支持肉牛養殖企業對優質良種肉牛使用胚胎移植技術,省財政對單場(戶)成功使用10枚胚胎及以上并產犢的,每枚胚胎補助500元,單場(戶)補助不超過20萬元。對培育具有安徽特色的肉牛新品種,納入到種業良種聯合攻關支持范圍。
三、支持肉牛規模養殖。支持市、縣(市、區)政府利用政府專項債券資金發展肉牛產業。2024—2027年,對上年度新增肉牛飼養量3萬頭以上、新增飼養量排名前3位的縣(市、區),省財政給予獎補300萬元,并在分配當年度中央及省級支持畜牧業相關轉移支付資金時予以傾斜支持。開展智慧養牛試點,加大肉牛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力度。鼓勵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結合“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依規統籌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秸稈綜合利用、畜牧業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強鎮等資金,著力支持提升養殖基地、屠宰加工、倉儲保鮮等設施裝備水平,打造基礎條件好、主導產業突出、帶動效果顯著的肉牛強鎮強村。
四、支持肉牛屠宰加工。培育肉牛屠宰加工領軍企業,省財政對企業在省內新建或擴大肉牛屠宰加工產能,年度利用銀行貸款超5000萬元的,最高按照1億元貸款額度給予實際貸款額度1%的貼息補助;對省內屠宰企業屠宰具有產地檢疫證明的育肥出欄肉牛且年屠宰量新增3000頭以上的,按新增每頭200元給予獎勵。
五、支持糞污資源化利用。大力推廣“截污建池、發酵還田,一場一策、制肥還田,區域收納、集中處理”的“3+N”路徑模式,指導養殖場(戶)規范建設糞污處理設施,對于配套土地面積不足的,應委托第三方代為實現糞污資源化,或將污水深度處理后達標排放。大力實施畜禽液態糞肥還田利用、商品有機肥推廣應用、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提升等工程,推動畜禽糞污由“治”到“治用兼顧,以用為主”的跨越轉變。
六、支持肉牛疫病防控。保障公益性事業經費支出,加強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獸醫實驗室建設。以種牛場和規模牛場為重點,統籌推進布魯氏菌病、牛結核病凈化場和無疫小區建設。省財政按照每頭200元對病死牛無害化處理進行補助,鼓勵市縣結合當地實際予以資金支持。鼓勵將強制免疫、養殖保險、無害化處理、協助檢疫等獸醫公益服務事項交由社會化服務體系(機構)承擔。
七、強化財政金融服務聯動。推動設立肉牛特色農產品保險,每頭牛最高保險保額為15000元,保費不超過500元/頭,省財政、市縣財政保費補貼比例分別為40%、40%,養殖場(戶)自繳保費的20%。強化信用支持,推進“黨建+信用”。構建金融支持肉牛產業協作機制,建立保證擔保、保險保障、銀行信貸聯動模式。進一步完善活體抵押貸款業務政策舉措。鼓勵銀行機構將育肥牛貸款期限延長至2—3年、基礎母牛貸款期限延長至3—5年。
八、強化用地保障和環評服務。各市要從當地處置存量土地相應核定的新增建設計劃指標中,安排至少5%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重點保障農村產業發展項目用地,支持肉牛產業發展。對符合規劃的,支持利用空閑地、空心村等土地資源,創新使用點狀供地等方式,依法依規保障肉牛養殖設施農業用地合理需求。符合設施用地的零散地塊,在嚴守“三區三線”劃定成果前提下,允許進行合理優化調整。對不改變地表形態、不壓占林地的,可以合理利用商品林林地資源適度開展肉牛養殖;在符合公益林生態區位保護要求和不影響公益林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嚴格遵守國家有關規定,經科學論證,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資源,適度開展肉牛養殖;不得在幼齡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及封山育林區內開展肉牛養殖。在符合林地管理有關規定的前提下,積極支持皖南等山區開展肉牛養殖。在自然保護地內林地中開展肉牛養殖的,要遵守自然保護地管理有關規定,不得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或破壞。建立重點項目服務清單,對符合政策條件的肉牛養殖項目,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加強指導,依法依規加快環評審批,推動項目快速落地。制訂《安徽省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指導規模養殖場、養殖專業戶(小規模養殖企業)按要求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
九、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依托省內高等院校,組建現代肉牛產業學院。繼續開展基層農技推廣人才定向培養。舉辦全省家畜(肉牛)繁殖員、動物疫病防治員和動物檢疫檢驗員職業技能競賽。圍繞肉牛飼料飼草、良種繁育、精深加工、疫病防控等環節,鼓勵支持科研院所與省內相關企業產學研合作,組織實施攻關項目,對關鍵共性技術開展攻關。大力開展“畜牧科技進萬家”活動。探索開展“科技特派員(團)+企業+基地+合作社”等服務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十、強化指導服務和督促協調。加強肉牛產業“雙招雙引”,支持企業在我省投資建場,主動做好肉牛養殖場項目選址、立項、用地審批、用水、用電、環保、禁養、金融擔保等指導服務,加快推進新建肉牛養殖項目落地投產。成立省“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專家委員會,組建省級工作專班,建立健全肉牛養殖重點縣、重點龍頭企業、重點項目清單和包保責任制度、技術服務制度、定期調度制度,將肉牛產業發展情況納入鄉村振興戰略考核,確保如期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大力宣傳“秸稈變肉”、肉牛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命名一批肉牛振興示范縣、肉牛發展強鎮,適時通報表揚一批發展肉牛產業貢獻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及時總結推廣各地“秸稈變肉”和肉牛產業發展的典型做法、成功經驗。
以上同類政策達到國家、省、市、縣級獎補標準的,不重復獎補(可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則)。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