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薇 文/攝
如何釋放應用學科的優勢,讓高校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轉化為地方食品產業的新質生產力?如何借力大企業研發經驗和銷售平臺,“大手拉小手”,讓山區更多特色產品“走出去”?近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山西省呂梁市臨縣舉辦“科創中國”功能性食品產業科技服務團啟動暨呂梁特色農產品提質增效活動。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山西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及統一、北京王小鹵等企業的多位專家、研發高管赴臨縣考察當地食品企業,找尋企業發展痛點,對接科技成果,推動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深挖地方需求,尋找課題給出答案
紅棗、酸棗、仁用杏、三交干饃饃、香菇、“腎型”大豆、辣椒、棗花蜜、青塘粽子……活動當日,臨縣食品企業早早地便在展臺上擺好了各式各樣的特色產品。山西磧口紅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永珍帶來了剛剛采摘下來的磧口紅牌駿棗和多種紅棗加工產品,希望專家能支支招,讓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紅棗產品“走出去”。臨縣一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展臺上擺放著用當地特色水果仁用杏加工的杏干產品,吃起來酸甜可口。該公司負責人用手機向記者展示了紅黃相間的仁用杏鮮果,“每年杏花開的時候,可美了。”目前,臨泉鎮郭家岔村擁有5600畝杏林,同時帶動周邊8個村種植仁用杏3800畝,仁用杏產業已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紅棗、仁用杏的大面積種植,也帶動了蜂蜜產業的發展。活動當日,有企業展出了棗花蜜及蜂膠皂等衍生產品。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推動鄉村特色產業提質增效是我們長期以來的重點工作。呂梁的紅棗、棗木香菇、羊肉、雜糧等特色鮮明,利用這些資源,打造一系列特色產品,將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秘書長陳錚介紹,搭建溝通平臺是學會的一項重要工作,要把食品界的企業家匯聚到一起,還要讓科學家和企業家“手拉手”,讓科學家向企業家“要課題”,讓企業家向科學家“要答案”,為提高我國食品質量、促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從2021年開始,學會在中國科協與中國科協農村專業技術服務中心的支持下,通過科創中國及鄉村振興等項目平臺,堅持科技專家“向下跑”、地方產業“向上走”的實施方案,積極發揮人才、組織優勢,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陳錚強調,要將定點幫扶工作持續做深、做實,力求每一次對接高效、務實。未來,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將繼續發揮食品科技資源優勢,將優質科技資源進一步下沉至產業一線,賦能地方特色產業提質增效,有效推動科技與地方產業深度融合、共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科企精準對接,讓產業“活”起來
臨縣副縣長王俊杰表示,臨縣“科創中國”功能性食品產業科技服務團正式啟動,這為臨縣鄉村振興注入了力量。近年來,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定點幫扶臨縣的工作中,通過堅持科技賦能和推動產業升級等多方面措施,推動了臨縣食品產業快速發展。一方面,引進三只松鼠等大型企業,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的相關專家及食品企業研發高管進企開展指導,協同多方資源助力臨縣紅棗加工企業研發新產品,賦能基層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幫扶臨縣企業發展;另一方面,組織食品企業開展專題培訓、產學研交流等活動,同時大力開展消費幫扶,積極宣傳推介臨縣特色產品,助力區域品牌的打造。這些幫扶措施有力推動了臨縣食品產業發展。希望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繼續發揮專家學者資源優勢,發揮聯系大型食品龍頭企業的資源優勢,圍繞縣重點食品產業,指導新產品研發,對接引進大型食品企業,持續助力臨縣食品產業發展。臨縣企業要抓住定點幫扶的機會,與科技服務團精準對接,讓產業“活”起來,把想法變成“辦法”,讓目標變成“路標”,推動臨縣食品產業再上新臺階。
如何推動各項資源精準對接?山西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國華教授介紹,針對呂梁市功能食品相關產業實際情況,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山西掛點組、山西省科協、呂梁市科協建立對接機制;開展針對性科技服務,并為功能食品創制及銷售提供相關技術平臺,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基于項目執行經驗,她梳理總結出組建隊伍,基于學會豐富的專家資源建立“人才庫”;黨建引領,發揮黨員科技工作者的模范帶頭作用;重在調研,以問題為導向,深入一線了解需求、解決困難;科企對接,專家團隊與企業深度對接,為產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等8條有效舉措。她指出,呂梁功能食品產業的發展迎來了好時機,但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產業升級非一朝一夕之事,科學研究需日積月累,要結合當地資源與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對癥下藥,要從單向服務轉向雙向對接,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
據了解,2023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共組織專家赴呂梁近20次,邀請呂梁臨縣、嵐縣企業代表參加調研、產品展銷、學術交流、召開產學研對接交流會10余次,開發雜糧、沙棘等相關新產品4款,舉辦企業管理培訓、科普、產業論壇等活動10余場,服務臨縣、嵐縣企業近30家,總受益人群15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呂梁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整體水平。
把科技“用起來”,打通產業堵點
“科創中國”功能性食品產業科技服務團專家圍繞食用菌加工關鍵技術研究、沙棘功能挖掘、牛羊肉精深加工等,與臨縣企業代表進行了交流。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漣水基地主任劉春菊談到,新鮮食用菌采摘后因缺乏角質層保護,易受到微生物破壞,這會導致其市場價值降低。干燥處理可防止腐敗微生物的生長,抑制酶的活性,將食用菌制成干品可延長產品貨架期,提高附加值,助力產業提質升級。不同的預處理對食用菌干燥速率及品質的影響不同。研究發現,經超聲、燙漂、超聲聯合燙漂處理后的食用菌干燥時間顯著減少,其中超聲聯合燙漂處理效果顯著,其可較好的保留食用菌營養成分、色澤及微觀形態。此外,不同的干燥方式也會對食用菌產品的營養品質產生不同影響。對比不同干燥方式對雙孢菇干燥營養品質影響的研究發現,真空微波聯合真空冷凍干燥下的食用菌干燥產品保留了較高的營養成分,色澤鮮亮,具有較高的復水比。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季俊夫副教授說,我國是世界上天然沙棘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也是人工種植沙棘面積最大的國家,我國的沙棘產地分布于新疆、山西呂梁、甘肅漳縣等地,其中呂梁地區年產沙棘5000萬公斤以上。沙棘全身都是寶,種子、葉和果實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富含黃酮、維生素、油脂、多酚及其他人體必需的活性物質。目前,沙棘加工仍處于初級階段,沙棘加工產品多為汁、粉、醋等。要通過技術創新將特色農產品轉化為“長紅”產品,對于沙棘深加工,可從研究其色香味形開始,突出其天然的酸性,開發果醬等。同時,開發其中的天然功能性色素也是一個思路。
“在發展肉羊養殖方面,臨縣具有優勢。”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優質功能畜產品創新團隊執行首席專家臧明伍表示,產業發展要搭上國家政策的“快車”。要讓產業真正做起來,就要往下游延伸,做到“畜頭肉尾”,做精深加工,其中,小包裝產品增值空間大。他建議,臨縣相關企業可打造調理牛羊排、調理牛羊肉等產品,采用真空滾揉腌制技術,提高腌制速率,減少肉品水分流失。此外,超聲輔助滾揉技術可通過超聲的空化和機械效應,加快肉的腌制速率,通過自動進出料和智能控制系統提高設備智能化水平,減少人工消耗。在醬鹵肉制品加工中,可采用原料肉高效解凍新技術,如高濕變溫解凍、微波解凍、電場解凍等技術,減少傳統解凍方法中存在的解凍均一性差、解凍損失高、色澤和質構性能變差、微生物污染等問題。
“味好不好、好不好嚼,這是我們研究的領域。”陜西師范大學食品工程與營養科學學院王鵬副研究員提出,解析燉煮地椒羊肉中的關鍵呈香物質、探索兩者的風味融組效應,是明確地椒與羊肉弱膻增香風味協同互作機制的前提,也是實現羊肉熟食產業化加工及專屬配料精準創制的關鍵在研究中,他所在的研究團隊基于風味感官組學技術,構建了多種特色食品特征呈味指紋數據庫,并采用高通量降維結合化學計量學算法,構建了典型食品風味品質智能化辨識系統。“同樣,如想了解棗是否好,也可用智能感知的手段加以解決。”王鵬如是說。
“要用好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帶來的專家和頭部企業資源,并建立聯結關系。地方企業對于自身需求,要做系統調查,再通過這一平臺尋求解決方案。”臨縣副縣長李志忠表示,希望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將這種對接活動持續下去,讓科技真正落地,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食品報》(2024年10月23日02版)
我要評論